东周列国故事26:孔子游列国

在吴楚、吴越争斗激烈的时候,中原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。例如鲁国和晋国,国君的权力逐渐被大夫们剥夺,导致国内多个大夫割据一方,形成了自行其是的局面。国君反而成为了傀儡。
公元前510年,鲁昭公被季孙意如驱逐,季孙意如立昭公庶出的儿子宋为鲁君,即鲁定公。从此,鲁定公成为象征性的国君,三家大夫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分别掌握实权。然而,这三家大夫被自己的家臣篡夺了实权,其中季孙氏问题最严重。
季孙意如去世后,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权力并担任鲁国的相国,并将季孙氏的权力托付给了家臣阳虎。阳虎篡夺了季孙氏的实权,企图灭掉季孙、孟孙、叔孙三族,取而代之。
公元前501年,阳虎起兵叛乱,季孙斯逃到孟孙无忌的封地。孟孙无忌的老师孔子预见了这次事变并预先警告了他。孟孙无忌调兵遣将,将士兵伪装成建筑工人潜伏在封地周围,等待阳虎前来捉拿季孙斯。当阳虎赶到时,孟孙无忌的伏兵突袭,打败了阳虎。
孟孙无忌的老师孔子,字仲尼,出生于公元前1年,是鲁国人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担任邹邑大夫,但在孔子幼年时便去世了,因此他的家境很贫困。孔子由母亲抚养长大,他非常好学,学问渊博,还拥有许多学生和弟子。不久,这些学生和弟子就到各个诸侯国去了,孔子也迅速在各诸侯国中出了名。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时应该用“德治”,“举贤才”,同时还应该“正名”,即国君、大夫、百姓、父亲和儿子都应该尊重自己的职责和角色,不得“越矩”。在思想方面,他提出了“仁”和“礼”的学说,“仁”是指做人要有慈悲和爱心。要有道德观念,要爱人;”礼”就是要人重视内心修养,并用它来约束自己。
孔子提倡“有教无类”,即不以人的出身高低而分别对待,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。他所收的学生,无论出身如何,都能得到他的教诲,实践了他“有教无类”的观点。在学习方法方面,他主张“学而时习之”和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这些都成为后人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格言。
当时有些诸侯国的国君想雇佣孔子。但他的某些观点显然触犯了掌握着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利益。比如,他的“正名”观点直接批判了大夫们夺权割据、篡夺诸侯权力的核心,他们怎么可能让国君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呢?孔子周游列国,但没有一个国家聘用他,只好又回到了鲁国。
孔子五十岁时,刚好在阳虎叛乱的时候。 由于孔子提醒孟孙无忌,制止了阳虎的叛乱,孟孙无忌向相国季孙斯推荐,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空。
公元前496年的一天,鲁定公召见孔子,要他当鲁国的相礼,陪定公一起去夹谷(今山东莱芜县)与齐景公会盟。临行前,孔子向鲁定公建议:“在外交谈判中,文化的力量很重要,但必须有军队作后盾。请让左右司马率领军队跟随。”鲁定公听了孔子的建议,让右司马申句须、左司马乐颀各率兵车五百乘,远远跟在后面。此外,他还命令大夫兹无还率领三百乘兵车扎寨于距离夹谷十里的地方。
一切安排就绪后,鲁定公带着孔子来到夹谷赴会。齐景公和相国晏婴已经先来到了那里。刚刚安顿下来,孔子就发现会场周围聚集了大量齐国的军队。于是,他马上命令申句须和乐颀两位将军也赶紧到会场,跟随护卫鲁定公一起前往。
齐景公为什么要在会场派那么多兵士呢?原来,这是齐大夫黎弥出的主意。黎弥对景公说:“现在的鲁国,主要是靠孔子的威望撑在那里。但孔子是个文臣,不懂得武略。我们设法在会上劫持了孔子和鲁君,鲁国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。”说着,他就对齐景公讲了劫持的具体做法,并对景公说,相国晏婴向来与孔子有交情,此事不宜告诉他。齐景公听了,正合他的心意,他就让黎弥去布置了。
第二天,齐景公和鲁定公登台举行会盟仪式。在相互交拜和交换礼品后,齐景公提出要让鲁定公观看四方之乐。说着,他一挥手,一支由三百名夷族乐工组成的队伍在台下出现了:只见乐工们有的手持羽翎,有的拿戈矛,有的舞剑戟,呼啸着、蹦跳着直冲向台边。鲁定公见此,吓得脸色苍白。孔子却面不改色,走到齐景公面前拱手说:“两国会盟修好,应该用中原的礼仪,又怎么可以用夷狄的音乐呢?请下令让他们离开。”齐相国晏婴不知道内中有阴谋,就对景公说:“孔大夫说得对。我们应该使用中原之乐。”景公见自己的相国也这样说,不得不挥手让他们退去。
台下的黎弥等人原本准备等乐手们动手,自己便带领士兵冲上台去。但此时看到乐手们被齐景公打发下来,心中又着急又气愤。听晏婴说要演奏中原的音乐,便命令齐国的男女两队乐工上台演唱关于鲁国文姜淫乱的诗歌,以侮辱鲁国。这些乐手都是黎弥挑选的侏儒,他们穿着奇装异服,涂着花脸,边跳边舞边笑边做鬼脸,丑态百出。孔子见了,手按宝剑,瞪着眼睛向齐景公道:“匹夫戏辱诸侯,罪该处死!请齐国的司马立即执法!”但齐景公装作没听见,一声不响。而那些侏儒们,则照常谑笑嘲弄。于是孔子又对景公说:“齐鲁两国既已结盟通好,就如兄弟一样了。鲁国的司马就是齐国的司马。请让鲁国的司马和齐国的司马来执行吧。”说完,他举起袖子向台下一挥,大叫:”申句须、乐颀在哪里?”

申、乐二将即刻飞奔上台,手持利剑,将两队的领队男女各一人拖出并斩首。乐工们受到惊吓四处逃窜。齐景公惊呆了,而申、乐二位鲁将则保护着鲁定公和孔子,下了台就走了。
黎弥想在台下拦截,但他看到孔子和两位将军十分强悍,同时又听说鲁国大军已经在十里外扎营,担心事情失控会影响齐景公的安全,于是只得放他们走了。
事后,齐景公很后悔,责怪黎弥让他丢面子并与鲁国结下仇怨。晏婴建议景公将齐国占领的鲁国汶阳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,以此向鲁国道歉。从此,齐鲁两国的友好关系才得到巩固。
夹谷会盟之后,鲁定公回国立即升孔子为大司寇,以奖励他的功绩。孔子趁机施展自己的抱负,一面协助鲁定公平息季孙斯的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,一面帮助相国季孙斯治理鲁国。三个月之后,鲁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齐景公得知鲁国的变化,非常紧张。他召集大臣开会,说:“鲁国重用孔子,必定会强大起来称霸诸侯。我们齐国是它的近邻,必将首当其冲。现在该怎么办?” 与此同时,齐相国晏婴已经去世,大夫黎弥便出了个主意:选一批漂亮的美女和乐工送给鲁定公,让他沉湎于声色之中,忽略孔子的建议。齐景公采纳了黎弥的计策,在齐国选出了八十名美女,指导她们学习歌舞音乐,然后送到了鲁国。这个计策立竿见影,鲁定公从此日夜沉溺于享乐之中,不再理会朝政。
孔子认为鲁定公无能,他便带领门徒再次游历列国。他先后到卫国、宋国、郑国和陈国。当他打算从陈国到蔡国时,楚昭王知道了并派人请他。陈、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被楚国重用后会对他们不利,于是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子,将他围困了三天三夜。孔子受了三天的惊吓,饿了三天的肚子,在第四天,楚国的救兵才到,他才脱离了困境,到了楚国。但楚昭王的大臣们也不能容纳孔子,他最后只好又辗转回到了鲁国。
孔子回到鲁国后,年老体弱。他终于放弃了从政的念头,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。他对许多古代文化典籍,如《周易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乐经》进行过系统的整理;他的言行,由他的弟子记录下来,编成了《论语》;他教授的门徒,号称三千人,其中有七十二人名垂青史。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还用编年体的形式,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,整理编纂成了《春秋》一书。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(公元前722年)到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的242年中的重大事件。这个时期,人们就通称它为春秋时期。
孔子于周敬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479年)去世。按照后人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,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是从周平王元年(公元前770年)开始,到周敬王四十四年(公元前476年)结束。也就是说,就在孔子去世后四年,我国的社会历史,就进入战国时期了。
孔子的学说,后来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儒家学派。孔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由于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,后人尊称他为孔子。

 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