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印章、印信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
公章,古称官印,是官员行使权力的信物,故又被称为“印信”。史载设官授印的制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。《墨子·号令》有“还授其印,尊宠官之”。当时已经有授印尊官的做法。

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朝。当时从丞相、太尉至郡守、县令,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。为方便受命者将官印佩戴在身上,配发官印的同时,还要配发穿在印纽上的丝带,这种丝带被称为“绶”。

之所以要让官印须臾不离身,是因为古时凭印绶当官,认印不认人。比如,秦末,会稽郡守殷通招项梁、项羽叔侄议事。席间,项梁授意项羽拔剑砍下殷通的首级,将其印绶佩戴在自己身上,然后自封为郡守,居然能行令各县,“得精兵八千”。又如汉武帝时,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郡守,但当他带着印绶回到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,吏员们根本不予理睬,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,才“坐中惊骇”,立即起立,并排队跪拜。这种设官授印的制度使得后世把“掌大印”、“拿印把子”视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