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合大多数人的国学,主要在哲学方面。好的哲学不能脱离经验,脱离经验会变成一种玄想。国学当然也是一样,不能脱离经验。所以今天讲国学,一定要注意跟现代人的经验结合。一方面,解释经典要讲个道理出来;另一方面,经典的道理要能够给听的人一些启发,让人知道怎样选择人生的价值观,怎样去追求人生正确的方向。经典与经验一定要融合起来,互相验证。
国学的两大基本支柱是儒家与道家,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,就是《易经》。儒家、道家、《易经》这三个系统合在一起,至少可以在义理的领域代表国学。
具体来说,就是儒家的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道家的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,以及《易经》,这七本书合称“四书三玄”。对于初学国学的普通人来说,首先要先从这七本书入手。
两千多年来,这几本书的读者最多,它们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最深刻。儒家、道家和《易经》三个系统,它们的义理最多、最丰富,并且最完整、最一致。
如果非要把学国学和岁数联系起来,一般建议三十岁以前学儒家,到了四十岁就要学道家,五十岁以上要学《易经》。这只是个大致的、有弹性的分法,是对一般情况而言;具体到每个人,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。
为什么说三十岁以前要学儒家呢?因为青年时期,是为社会所用、成家立业的阶段。这时候学儒家,就会觉得个人生命的发展,跟整个社会的繁荣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,个人越有成就,社会越能改善。所以说,儒家让你活得自信。
四十岁以上,进入中年就要学道家。因为此时生命的经验比较丰富了,对人生的了解也比较完整了。知道人生不一定事事如意,不一定有努力就有成果,怀疑自己还需不需要努力奋斗。所以就要学道家,化解这些困扰。
道家是一个整体观,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。体悟到这种整体观的人就会明白,个人的得失成败不必太在意,比较容易化解各种不良情绪。但这也不是说不用努力奋斗了,而是对生活有不同的态度,比较容易去享受生活的各种趣味,会让你活得越来越自在。
五十岁以后要学《易经》了,因为到五十岁以后,人会走到比较高的位置,以前上面有领导、有老师、有父母给自己指导,现在没有了,要靠你自己来决策。决策就意味着风险,不管你再怎么聪明,再怎么认真地想,有些大的情势是扭转不了的。这时候学习《易经》,让人不但能懂得义理,还能运用象数,在面对各种未知的变量时,有所辅助。
《易经》对人们的启发可以用八个字来说,就是“居安思危,乐天知命”。“居安思危”,让人了解到需要谨慎,在顺利的环境中,也不要忽略其中的风险。“乐天知命”的“天”代表时势所趋、大的格局,“命”代表个人遭遇。合起来是说,一方面对大的时势要愉快接受,知道个人意志无法左右它;另一方面,了解个人命运的由来,今日的处境应如何应对。